不久前在企业在做知识产权管理访谈时,一位研发人员感叹目前企业的专利并没有体现更大的价值。现在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也越来越多,但知识产权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优质资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通过许可或转让等方式为企业带来丰厚收益。让我们看一看以下几家公司通过许可或转让后的收益情况:
高通公司2007年、2008年、2009年的许可和提成收入分别为31.06亿、39.82亿、39.50亿美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5%、36%、38%。
IBM公司每年许可提成收入基本稳定在15-20亿美元。
2012年4月10日,美国在线AOL宣布与微软达成协议,以10.56亿美元向后者出售800件专利和专利申请,平均每件专利支付125万美元。
2013年4月24日消息,微软以5.5亿美元的价格把收购的多数的美国在线AOL专利转手卖给了Facebook。
虽然,许可或转让成功的案例不在少处,也很有诱惑力。但在哈佛周刊上的数据是,全世界不到5%的专利能得到权益转让或许可所带来的收益。英国的一个做知识产权的专家给出的数据更保守,说仅不到3%的专利能得到转让和许可的收益。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如果企业管理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显性化地体现专利的价值或者说知识产权的价值,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很困难的,可能有很多专利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其价值,尤其在中国。原因在哪?据统计,目前愿意拿出来发生交易的很多专利申请是在2007年前授权或者申请的,专利质量经不起评估。一评估,它可能技术方案还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专利本身的质量不能实现交易的目的,从而造成买方和卖方的心理差价巨大,所以交易很难实现。
专利所有人往往都会有一种心理,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申请下来的专利一定是一个宝贝,也希望通过此为自己带来大的收益,但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企业呢?在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今天,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在做什么?不可否认,他们在把废物变资产。在专利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专利申请费用、维护费用、资金费用,但其更大的一块费用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从商标角度来说,其背后是大量的市场费用。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怎样把这些费用变成资产?
人们经常会认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或者说决策层并不是真正地重视知识产权,他们更注重抓生产,抓销售。为什么?
在中国,通常是两类企业最重视知识产权,哪两类?一是吃苦头,二是尝了甜头的企业。因为这两类企业在它的损益表上都会直接体现。吃了苦头的体现为一大块费用,尝了甜头的体现为一大块收入。这种情况下,领导层看到了知识产权对它的财务数据带来了影响,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他开始去关注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
从全球500强公司的统计情况来看,世界500强公司80%的市场价值是由知识资本这块来决定的。现在所用的会计制度是100多年前制定的,这么多年来,会计制度几乎没有做实质性的变化。100多年前,企业的市场价值是由财务资本决定的,所以,这个财务制度是与当时的企业状况相吻合的,但现在我们的知识资本已经占到80%以上的时候,这样的会计制度已经不再是今天企业的实际情况了,所以在美国,最前沿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推动企业会计制度的修改。
不论你是否愿意,知识产权已经越来越走近企业,更多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它,并考虑如何去管理它、用好它,让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天行健的博客:http://ma-jian.cn.blog.163.com )
评论